日前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》。这是一份有质有量的新版公务接待新规,被网友不约而同称之为“史上最细最严”。据统计共提出了38项禁令,包括11项“禁止”事项和27项“不得”要求;修订共26条,其中,15条为全新内容,7条进行了大幅修改;覆盖了适用范围、接待单位、接待对象、接待项目、配套改革等接待管理的各个要素,规范了事前审批控制、事中规范、事后监督问责等接待管理的全流程。
可以说,新规的出台,中央从实际出发,针对我党执政中的突出问题,为公务接待划清了底线,设置了高压线,让公务接待不再因为个人关系和上级来访等原因而胡吃海喝,铺张浪费。让我们看到了中央惩治腐败,规范自身行为,树立自身良好形象的努力和决心,也赢得了媒体和群众一致好评。
但是,公务接待来日方长,新规落实任重道远,一切好的制度,要兑现为现实利好,还得靠稳扎稳打的执行力。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手机腾讯网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,88.8%受访者期待治理公务接待浪费新规落到实处。因此,我们为新规叫好的同时,又不得不老生常谈般的要提到落实。总结说来,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:
一是鼓励公众参与监督。老百姓的监督是强有力的,对政策的落实具有积极推动作用。新规的落实要靠党和政府严格执行,但更重要的是社会舆论监督。
二是严格按制度办事,加大对违规者的处罚力度。不管是“苍蝇”也好,还是“老虎”也罢,只有对违反新规者的严惩不贷,才能达到令行禁止。
三是要政府预算公开透明、实施审计。日常公务开支的预算鱼目混杂,存在不透明、执行弹性空间大等缺陷,这正是奢华接待的深层次根源。只有深入落实政府预算公开透明、实施审计才能把接待费用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。
四是要加强问责机制。问责是破解公务接待管理难题的关键一环,没有问责,再好的制度和标准也难奏效。只有在领导问责上下真功夫,形成全国严管高压态势,才能不至于让新规的礼花到头来变成了空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