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廉政文化 > 廉政文化 > 正文
【父辈的抗战故事】“青纱帐”里巧周旋
发布时间:2015-08-31 09:29 来源:

8月24日下午,记者和河北省纪委研究室干部魏斯亮一起,聆听她的祖父、90岁高龄的魏辛斋老人讲述70多年前发生在“青纱帐”里的抗战故事。

  魏辛斋老人抗战时期参加了八路军,曾在晋察冀军区的警备旅二团团部当过文书,之后成为冀中六地委《团结报》的主创人员。

  1942年“五一大扫荡”后期,数次失败使鬼子变得越来越狡诈,疯狂而肆虐。一天,鬼子进村扫荡,接到老乡报信,魏辛斋所在报社迅速撤离。在转移途中,魏辛斋惊动了鬼子,子弹噗噗打在他身边,掀起一股股尘土。经历了生生死死和亡国仇恨,此时的魏辛斋已将生死置之度外,更担心的是怀中那些重若生命的文件和图章。

  为了躲过敌人,魏辛斋机智地跑进了一片高粱地,这里是北方夏季特有的“青纱帐”,那时俨然成为天然的抗日屏障。他在宛若迷宫的高粱地里顺势穿行、拼命奔跑,手里紧握着那袋文件和图章。最终,在鬼子的包围圈形成之前,魏辛斋从合围的缝隙中钻了出去,躲过一劫。

  当魏辛斋摸索着回到报社驻地时,被院子里一片“湿土”惊住了。那个年代,被鬼子残害的乡亲们,往往是就地挖坑盖上湿土简单掩埋。原来,鬼子在报社驻地扑空后气急败坏,抓到一个外地青年,将其残忍杀害后就地掩埋。看着那堆尚有血腥味的湿土,魏辛斋内心的愤怒升腾为更加坚定的信念:坚决把残忍的鬼子赶出这块土地!

  在又一次突然袭来的扫荡中,来不及撤退的魏辛斋和他的战友们带着办报器材和资料,急忙钻进了驻地屋角的地道里。不料鬼子几下就把洞口打开了。最先是往地道里喊话,没有声音又开始打枪、灌水,最后还点火放烟。魏辛斋等人抱定“死也要死在地洞里,绝不能出去的决心”。在危急时刻,有人不经意间摸到了手边松软的湿土,原来地道里还有一堆新挖的土没有来得及运出去。说时迟那时快,他们迅速用这些土堵住地洞的弯道,止住了浓烟。鬼子听洞里没动静,又不敢下去,折腾了半天才无奈地离去。

  魏辛斋老人的讲述,把记者的思绪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。透过70年的历史烟云,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战精神。

  田野里,无边的“青纱帐”郁郁葱葱;内心里,一种精神力量正在升腾!(记者 张素娟 通讯员 魏斯亮)

关闭

版权所有:中共西安市未央区纪委  未央区监察委员会

陕ICP备19017267号-1